立即下载
返回
菲信网

茶乡、坊巷之旅 | 武夷之美,远不止山水

2021-10-22 10:32:17 点击量:5530


10月18日至22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合作处组织,《华人头条》承办的“茶乡、坊巷之旅”海外华文媒体福建文化采风行在福建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12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新华网、中国网、福建侨报、《闽声杂志》记者代表参加活动。



山、水、人的完美结合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其中就有武夷山。此次参与的媒体,也是在这之后首批抵达武夷山的采风团。


武夷山国家公园分布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南动植物宝库,是“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

image.png

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文化和自然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武夷山兼有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嵋之秀,还有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与山相互应和,动静两相宜。而这些只是武夷山之“躯壳”,它更令人向往则是“灵魂”。


远古时期彭祖开山治水的传说早已无处考证,然而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武夷山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image.png

武夷山儒、道、佛三教同山。儒家学者在此倡道讲学,理学思想就地萌芽发展;此地是道家“洞天仙府”,名列道教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洞天”,宋代名道白玉蟾曾任武夷山止庵住持;此地是“佛国僧乡”,是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高僧大德层出不穷。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熹从14岁起,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多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在朱熹影响下,历代理学家在武夷群峰之麓、九曲溪畔,建书院、设学堂,使武夷山成为道南理窟和儒教名山。


如果你要说武夷山的灵魂集中体现在哪里,首推武夷山岩茶。


武夷岩茶“岩骨花香”,它生长在丹山谷壑、峰岩、涧坑之畔,茶汤的稠厚细腻,香气如缕凝聚,绵绵不绝,味久弥醇。对于武夷山人,茶是人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武夷山人爱茶懂茶,几乎家家制茶卖茶,他们也比任何人都珍惜茶,按他们的话说,大红袍是大自然赐予武夷山的宝贝。

image.png

 

坚守传统,让茶香永存

 

武夷山岩茶为什么好?你只有到了这里才会知道“岩骨花香”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独特的丹霞地貌,造就了武夷岩茶的独特韵味与风骨。清代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记载,“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质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武夷岩茶“岩岩有茶,茶各有名”的传说,便在这苍山如海、峡谷幽深的独特自然条件下流传千古,经久不息。

image.png image.png

张回春就是生长在武夷山下,他的父母在茶厂工作,可以说他从出生开始就是在武夷岩茶的香气中度过的。他曾经做过老师,但始终没有离开茶。那时他只要一有时间就跟着老师傅学习,从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到采青焙火、拼配,整套制作工艺,一个不落。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氛围愈浓,国营茶厂开始改革,张回春开始系统化学习制茶技艺,正式步入岩茶行业。1994年,张回春正式创办了回春岩茶厂。2000年,他创立创建“春回大地”品牌。张回春终于又向梦想迈进了一大步。

image.png image.png

武夷岩茶之所以好,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制茶手法才是关键。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之所以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正是因为其工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image.png image.png

“茶叶从被采摘下来,在焙火之前经过头6道工序就已经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而且中间是不能间断的。”就摇青来说,让叶片不断碰撞来蒸发多余的水分,释放香气,最终让茶梗变色,甚至达到书中所写的“三红七绿 ”的状态。这期间需要8-12个小时,虽然中间有间隔时间,但每一次摇的次数都要比上一次翻倍。更不要说在炭焙过程中极其考验制茶人对茶状态的掌握和对温度的控制,因此,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曾评价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image.png image.png

“岩茶的制作工艺是活的,它是机器代替不了的。”正因如此,张回春43年来始终坚持着传统制茶工艺。特别是在焙火阶段,张回春坚持炭火烘焙,以上好荔枝炭或环保炭来烘烤茶叶,全凭手眼测温,以木刀控温,他甚至已经探究到了焙火的临界点,敢做别人不敢做的茶。这或许就是“炉火纯青”的最好诠释。

image.png

也正因为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传承,2015年,张回春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近些年他也更想把制茶技艺传授给更多人,通过课堂与茶会的形式进行全国各地的宣讲与分享,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武夷岩茶,爱上武夷岩茶。“只要想学,我都会倾囊相授。武夷岩茶一定要代代传承下去,而这对于我而言,义不容辞。”

image.png image.png

现在张回春一家三代人都在茶厂里,他的孙辈也像他当年一样,沐浴在茶香中,让武夷岩茶成为人生。


 
 

大声“啜”,是对岩茶最大的尊重

 


即使你喝过不少茶,学过不少茶文化知识,来到武夷山都能颠覆你的认知。


比如最简单的喝茶来说,在武夷山普通人“喝茶”的方式只能算是解渴,只有“啜饮”才算真正品茶。如果你随便走进一家武夷山的茶店听到“咻咻咻”的声音不要惊讶,那一定是大家正坐在一起品茶。

image.png

啜饮,简单来说就将舌尖抵住上颚喝入茶汤,这时候茶汤是在舌根下面,再嘟起嘴唇,卷起舌头,自然吸入茶汤。这时候你会发现因为茶汤和空气的充分接触,反而使得茶的清香和回甘全都能留在口腔当中,达到真正的唇齿留香。


这次采风团在润桦茶厂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点茶,更打开了“品茶”新世界的大门。润桦茶厂成立于2014年,致力武夷山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极力做到融合发展。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在业界目前也是小有名气。


负责人告诉我们,啜饮是出于辨别、审评茶汤的需要,但渐渐也形成了武夷山人品茶的基本习惯。“如果今天是我的父母亲来接待大家,你们为了表示礼貌喝茶没有声音,那老人家就会很紧张,会觉得你们是觉得茶叶不好,会一直给你们换茶,直到你们发出响声为止。”

image.png

学会啜饮可能让很多外地人对岩茶有了重新的认识,其中也包括袁枚。


大家都知道清代诗人袁枚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他在《随园食单》中就讲到他本来并不喜欢武夷岩茶,觉得苦涩,一年秋天他游玩到武夷山天游寺,当地僧人道士以岩茶款待,因为茶杯很小,所以他喝下后不忍马上吞下,而是“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岩茶那种清香和甘甜铺满了口腔,实在让人忍不住多喝几杯,并赞到“故武夷岩茶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因此如果到武夷山品茶给自己一个机会,大声啜茶,来感受你从来没感受过的武夷岩茶真正的味道。

image.png

空气对于岩茶的作用除了能让茶香更浓郁,也能让老茶更“老”。醒茶,特别是对于老茶来说相当重要。老茶要醒得好需要一到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要开箱让茶叶和新鲜的空气接触。特别是存放了十年、二十年的老茶,刚打开的时候会偏酸,当地人叫做“武夷酸”,通过长时间醒茶才能还原武夷岩茶的韵味。


“只要茶好永远不怕没销路”,这是武夷山茶人的信念。这里茶厂无论大小,大家都在认真做茶,想尽最大的努力把大自然赐予武夷山的“宝贝”发挥到最好。这种匠心,或许就是武夷岩茶名满天下的最大推力。

image.png

免责声明

本站刊载的文章所有权归属原作者。菲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部分内容经网络转载,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邮箱:feixinph@yahoo.com 联系方式00639173900028),以便及时删除。

收藏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5-2024菲律宾菲信网传媒有限公司
闽ICP备15018278号-6
0.187750s